海归:从历史到未来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网   时间:2014/07/18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掀起了一轮回国热潮。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是,全球经济普遍不景气,而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连续几年保持在7%左右的增长率。尤其是在那一时期,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令人们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普遍持乐观态度:第一,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WTO);第二,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这两个重大事件先后发生,让中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海外华人也必然受到这一趋势的感染和影响,改革开放初期留学海外的各类人才开始涌动回国的热潮。

  2002年,人民网在“五年成就100词”专栏中,对“海归”一词进行了全面解释:“海归是相对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而言的,指有国外学习和工作经验的留学归国人员。近几年,海归一词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词汇。”

  实际上,从那时起,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一直处于程度不同的回归过程中,近五六年来所出现的新一轮归国潮,使这一持续的过程达到一个新的热度。以至于英文媒体也借用中文里对海归的戏称“海龟”(sea turtle)来介绍中国的人才回流。

  中国大规模出国留学最初始于近代,留学大潮的兴起从一开始就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息息相关。1847年,19岁的广东青年容闳赴美求学,并于3年后考入耶鲁大学学习法律。1854年,容闳从耶鲁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成为中国首位留美学生。容闳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出国留学第一人,也是官派留学的首倡者。他作为海归,回国之后主持了“幼童赴美留学计划”,组织了近200名幼童赴美接受西方教育。早期的中国留学生满怀报国之志,刻苦学习,他们的坎坷经历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

  根据150余年来中国人赴海外留学的历史,有人对海归的不同历史阶段进行了各种代际划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著有《海归时代》《人才战争》等书。根据他的归纳,近现代中国留学归国人员可分为五代。

  第一代海归以容闳、詹天佑、茅以升等为代表,他们回国之后有的参加了中法海战和中日海战;有的成为中国铁路、电报、矿山的开山鼻祖;有的是李鸿章的幕僚……总的来说,第一代海归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洋务运动的主力。

  第二代海归主要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回来的留日学生和赴欧学生,属于“留学救国”的一代。他们中有革命家黄兴、秋瑾、陈天华、蔡锷,以及一大批民国时期和国共两党的政治家、军事家。首届南京临时政府内阁成员18人中,海归占16人;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中,超过一半是海归;在从法国回来的1600余名海归中,则包括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陈毅等人。



相关信息
网站首页 | 名人生平传记库 | 历史文献库 | 名人著述库 | 媒体报道库 | 名人足迹库 | 影视资料库 | 图片资料库 | 名人故事库
版权所有:珠海图书馆 All right reservice
地址:中国广东珠海香洲迎宾北路(邮编519000) | TEL:86-756-2661900 | FAX:86-756-266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