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年留学之路:拖着辫子去留学到自费的少年
来源:中国周刊   时间:2014/07/18

 
  拖着辫子去留学

  上世纪后半叶,清廷重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倡导发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选派120名10岁至16岁的少年赴美国留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官派留学生。

  说到近代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人们就会谈起被誉为“近代中国留美第一人”的容闳。容闳是广东香山县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只好到德国传教士在澳门开办的教会学堂读书。1847年,容闳来到了美国,在耶鲁大学半工半读学习英国文学,靠奖学金和打零工完成了学业,获得学士学位。

  1854年11月,26岁的容闳回国,后得到曾国藩的重用,他提出了“留学教育计划”。对此,曾国藩非常赞同,并立即与李鸿章联合上奏朝廷,得到了清廷的批准。英美等国驻华公使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

  1872年,清政府向美国派遣了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第一批留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考虑到语言问题,最终决定选10岁到16岁的少年出国。

  当时,国人多视出国留学为畏途,尤其是美国,距离中国万里之遥。在当时的国人心目中,都认为那里是“蛮夷之邦”。况且把这些十来岁的少年送出国,一别15年,还要家长签字画押,这让父母们难以接受。留美少年詹天佑的父亲詹作屏出具的保证书写道:“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肄业学习技艺,回来之日听从差遣,不得在国外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1872年8月11日,首批30名少年由容闳率领,从上海坐船赴美。在这些少年之中,不少人成为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矿冶工程师吴仰曾,民国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复旦大学创办人唐绍仪,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少年们上岸时一身中式打扮,特别是每人一条乌黑油亮的小辫子,引起美国人的好奇,每到一处总是观者如云。刚登上新大陆的小留学生们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语言。住在美国友人家里,西洋的生活方式更是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有些美国家庭的女主人出于爱怜,经常一见面就抱起小留学生亲吻脸颊,这让这些初到异国的小孩子满脸通红,不知所措。

经过两三年的英语学习,多数少年进入了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来自中国的孩子们迅速融入到美国社会,他们大多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因为用功过度,加之身体单薄,有3人积劳成疾,客死美国。

清政府对这些留学少年的期待,如同洋务运动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不触及文化政治。孰料,西方的科学技术正是在文化政治的背景下产生,“体”与“用”其实难以割裂。

到美几年之后,孩子们大多不愿穿中式服装,尤其是那根拖在脑后的长辫子,体育课上极为麻烦,不少少年索性把象征大清体统的辫子剪掉,只在见清廷督导长官时再弄一根假辫子装上。此外,还有一些少年受美国宗教文化的影响,信奉了基督教。

随行的清朝官员将这些动向反馈给朝廷后,这让清政府难以容忍,1881年,提前召回了留美少年。

多年以后,提前召回留学生的举动,也可视为清政府败亡的前兆。

红色之后走出国门

再一次较大规模的少年留学,发生在1930年代。

大革命失败后,一批革命烈士子女和共产党党的领导人子女被送去苏联。这些人先是被送往著名的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念小学和中学,然后再送往莫斯科读大学。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是苏联政府1933年建成的特殊学校。它位于莫斯科以东300公里。这所国际儿童院,是为了给当时的世界革命者免除后顾之忧。二战时期,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先后接收过20多个国家共产党人和烈士的后代,其中有100多名中国孩子。

上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初,在苏联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和生活的中国革命家的后代及家属有很多,包括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女儿李敏;蔡和森的女儿蔡妮、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蔡畅和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邓发的女儿邓金娜、任弼时的女儿陈松、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赵世炎的儿子赵施格、高岗之子高毅……

1950年8月30日开始,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的中国孩子开始踏上了回家的旅途。

1974年,外交部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决定派遣28名中小学生前往西方留学,主要是学习语言,为外交部培养翻译人才。陈毅的女儿丛军也在其中,丛军后来回忆:他们是在“文革”期间送出去的第一批学生,是红色中国在经历浩劫时,特意选派出的苗子。他们的任务不单单是学习知识,还是中国保持与世界交流的一点火种和希望。

在这批负笈西游的学子中,比较有名的还有杨洁篪、周文重、王光亚以及龙永图等。

4名被派往美国的孩子包括章启月和洪晃。当时洪晃12岁,章启月未满14岁。洪晃的母亲是当时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章含之;章启月的父亲是章曙,中国首批派往联合国秘书处的国际职员,出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事务司副司长。

洪晃回忆:只记得当时告诉我们出国的目的是为了传播毛泽东思想,支援世界革命。

到了纽约,四个孩子被接到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三天没出门,讲外事纪律。第四天学校开学了,孩子们坐着代表团的一辆黑色大林肯去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小红房子学校就读。

“一进学校我们就呆了,这美国人怎么这样!所有学生都穿破破烂烂的蓝色劳动布裤子(后来才知道这叫牛仔裤),在膝盖那儿还有两个大窟窿,上身就是一件小衬衫,都印着英文字(后来才知道这叫T恤衫),不三不四的。老师比学生还糟糕,一点没有中国老师的尊严,老跟学生嘻嘻哈哈,成何体统!开学典礼在一个大礼堂里,所有学生都席地而坐,一点组织纪律性都没有,说话、打闹、嘴里还老嚼着跟橡皮差不多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叫泡泡糖)。”洪晃后来回忆。

当时每个学期中国政府为每名孩子交2000多美元的学费,为了让四个孩子尽快学好外语,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决定,让孩子们全住到美国人家里去。洪晃是第一个被送出去的,住的那家男主人叫GAHAN,是美国一家医药公司的职员,他妻子是自由职业者,专给杂志和图书画插图。选家庭时,代表团也使用了“文革”手段,查三代。“这家被选中是因为GAHAN先生的父亲老早老早当过美国共产党,在美国查三代不能要求太高,沾点'红'就可以了。”

1977年,洪晃、章启月等人学成回国。此前一年,“文革”结束。

自费的少年

2012年,胡润百富调查发现,中国接受调查的200多位身价超过60亿元的富豪,80%把孩子送到国外求学。近五年,英国最好的伊顿公学,每年也有十多位中国留学生。

“最新调查也显示,在中国,目前有80%的精英家庭考虑送孩子出国,有90%的亿万富豪打算让孩子留学。这概率在全世界都是NO.1。”胡润公布的数据让许多人震惊。这一数据,远远超过印度的50%和日本的10%。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加入到留学大军中。据统计,2001年英国驻华使馆签发了1.7万张留学签证,澳大利亚使馆共发放了1万1千多份留学签证,其中将近一半都发给了中学生。


据《中国妇女报》报道:2011年4月中旬,教育数据调查机构麦可思联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表了一组数据表明,在有出国意向的中学生中,近三成人想在高中阶段出国。与过去相比逐年递增。2010年底,上海市教委国际交流处公布了一项留学调查结果显示,出国留学生当中,15到18岁的学生也占了近三成。

选择到国外读高中,正在成为继本科、研究生留学之后,国内学生出国留学的又一轮新潮流。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有关负责官员透露,虽然在校大学生是我们最重要的市场,但高、初中生是增长速度最快的一部分。

现在,无论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可以见到来自中国的小留学生。

(本文参考了《中国人留学史》社科文献出版社、《岁月无痕:中国留苏群体纪实》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国少年留学报告》新世界出版社等著作,特此感谢)

 



相关信息
网站首页 | 名人生平传记库 | 历史文献库 | 名人著述库 | 媒体报道库 | 名人足迹库 | 影视资料库 | 图片资料库 | 名人故事库
版权所有:珠海图书馆 All right reservice
地址:中国广东珠海香洲迎宾北路(邮编519000) | TEL:86-756-2661900 | FAX:86-756-2661900